为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湖州市委宣传部、浙报集团湖州分社、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三方以浙报集团融媒共享联盟湖州中心站为平台,共推《南太湖观察》栏目。聚焦湖州在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争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市进程中的新动能、新变化。
犹如一块巨石投入南太湖,激起的波澜迅速向长三角乃至全国推展开去,企业界、科技界的目光再次聚焦这股创新、创业、创强热潮的源点——湖州。
本周一,湖州推出重磅新政——《支持创新创业创强十条政策意见》(下称“湖十条”),每年拿出约1.5亿元财政资金,同时设立50亿元天使基金,对重大科创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赋能计划和优化要素供给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支持制造业企业和人才创新创业,目标直指打造“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之城。
“力度大大,诚意满满!”作为政策制定的牵头单位,湖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自信地说,“湖十条”在制定过程中,既梳理总结了苏州、中山、东莞、合肥等近年来“跑步前进”的城市的政策,又结合湖州的实际情况和比较优势,在同类型城市中具有极强的竞争力。
关注湖州的朋友应该已经注意到,2020年初以来,湖州正打出一套精准、持续的政策组合拳,且总能恰逢其时、拳拳到肉。
从帮助企业降本减负、全力推动复工复产的“湖八条”,到围绕重大项目攻坚和招商引才的“湖九条”,再到此次激发企业、人才创新创业创强活力的“湖十条”,记者观察到,湖州的每一次“精准出招”,都是在原有政策继续执行的基础上,靶向发力的政策升级版,旨在用最强的制度供给、政策供给营造最优营商环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有为政府,不仅要“敢为”,更需要“善为”。政府的有形之手在出招之前,必先要对经济社会发展大势和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得出基本判断。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绿色是湖州最鲜明的发展底色。近年来,湖州在绿水青山的“棋盘”上不断布局落子,依托好风景发展新经济。顶层设计层面,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湖州把全市5820平方公里土地解构分工,构建“一湾极化、两廊牵引、多区联动、全域美丽”生产力新布局,通过实施“五谷丰登”计划等,将科技人才植入绿水青山。实操层面,先后推出“标准地”、“五未土地”整治、“五未项目”攻坚等改革创新举措,变“低效存量”为“发展增量”,推动要素资源向优质产业项目集聚。
围绕生态发展理念的一系列精准操作,加上“湖八条”“湖九条”等政策措施的撬动,湖州跑出了令人侧目的加速度。今年上半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5%,居全省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入选“六个千亿”项目数、工业用地供地量均居全省第一。
细看后三个“冠军指标”,其中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长依赖大项目的落地,而土地则是影响大项目最关键的要素之一。细细品味,我们有理由相信,湖州将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不断涌入的优质的项目,持续提升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而“钱包”鼓起来的政府则有了继续加码财政支出的能力和底气,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在区域一体化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一座城市的辨识度往往是增强其发展势能和后劲的重要力量,也能有力助其在城市竞合中占据主动。湖州正聚力打造“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之城。如果说源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和争当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先行地排头兵的“美丽”和“治理”两大名片,为湖州高质量赶超发展稳住了基本盘,那么,该市正积极打造的“年轻”和“科技”两张崭新名片则更像两剂催化剂,有望与美丽宜居的发展环境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几何级倍增效应,大幅增强城市竞争力。“湖十条”的推出,就是通过“撒手锏级”的政策供给,吸引更多青年人才、优质企业到湖州创新创业,不断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记者注意到,“湖十条”从构筑科技创新高地、厚植人才创业沃土、夯实产业创强基石、打造一流发展环境等几个层面加大政策供给。其中,以最高1000万元的奖补资金支持企业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以最高300万元的奖补标准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放最高800万的补贴吸引高端人才等均为该市有史以来最大支持力度。真金白银的投入,足见湖州坚持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的决心,化美丽和谐环境优势为高质量发展胜势的信心。
“长三角地理中心的价值洼地”,这是外界对湖州的一个普遍印象。如今,随着“十”字型高铁枢纽加速形成、南太湖新区高速发展等机遇,再叠加当地政府适时、精准推出的政策组合拳,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源要素向这片洼地集聚——重估湖州发展价值之后,嗅觉敏锐的人群已经开始行动。
持续擦亮“美丽”“治理”两大名片,聚力打造“年轻”“科技”两大崭新名片,我们有理由相信,一场蓄势已久的蜕变即将在湖州精彩上演。